刘元春等谈就业与个税的奥秘
本文字数:450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汤 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城乡发展基金会副董事长
姚 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 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刊发于3月18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主持人小C: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眼看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该怎么办呢?
汤敏:今年大学生就业,新增毕业生人数是历史最高的,加上整个经济情况并不是特别好,还有整个就业容量也有问题,由于机器人、互联网等等领域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就业会不断减少、萎缩,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现在谈到的灵活就业,甚至一部分创业,在一些新领域里面,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活跃,而且他在里面也寻找到自己的机会,包括现在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已经开始做网络直播等等。未来社会可能是灵活就业,现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一亿人是灵活就业了,那么面对这些就业机会,作为大学生,经过高校的培训,可以选择新型的就业,不是说一定要跟企业签约了才叫就业,否则不叫就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保经济增长?核心就是保就业,这里的就业是所有的经济里面最核心的政策,所有的这些政策,包括一系列的措施,都特别重视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目前这些政策正在推动之中,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为小微企业减税,激活企业的投资动力等等,都是为创造新的就业。另一方面我们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也要发生一些变化,在目前5.5%失业率的情况下,应该来说大学生的就业是比较困难的,但并不是没有很多机会。
刘元春:保就业是六保中的一个核心,只有就业稳那么经济才能稳,同时社会也才能稳,所以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都是一个关注点,当然今年也是尤其关注的一个核心点。政府在促进就业上,一方面是推出总量政策,另一方面是推出结构性政策。总量政策,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必须要稳定经济增长,之所以会设定这样的目标,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目前每形成一个GDP带来的就业是在180万到220万这样一个区间,也就是就业弹性,平均数字在1100万,因此保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就业。我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其他的民生政策来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实际上我们希望在新增就业上,能够超过1100万。这个1100万对于我们今年的就业的相对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方面我们看到,失业率5.1%,有持续回落的趋势,但是依然很高,尤其是16岁到24岁年轻人的就业,最高失业率达到13.4%。同时我们还会看到,根据目前所做的一些抽样调查,大量的小微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就业还面临着一个很凸显的问题,就是结构性错位的问题。大量的制造业、工程类需要人才,大量的小微企业也需要人才,但是大学生没有向这样的一些领域进行匹配,也就是他们没有真正地往基层下沉,也没有向一些具有劳动技能型的行业进行匹配,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就业供给方面进行一个大调整。在大学里做领导很重要的一个是要保证我们的学生能找到工作,那么要找到工作我们可能会采取很多的举措,比如让事业单位增加编制,让校友企业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关爱,积极动员我们的学生考研考博来进行延迟就业,同时要求大型项目增加一些科研助力等等,也就是从“开源”这方面下功夫。但这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合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要符合社会发展,我们需要培养真正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些人才,所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专业上要进行科学化,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做进一步的调整。所以我们目前提出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进行文理交叉等等,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加人才的适配性,目前国家也在这方面做设计。所以我想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些方面,结构性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的确我们可能需要更新一些观念,调整我们的择业观。
王文:姚老师怎么看就业?比如也是从您的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谈一谈。
姚洋: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就业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觉得首先应该给我们的年轻人解解压,因为我们提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些年一直在说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刚好对应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个小高峰他们毕业。实际上过去这几年,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过一段时间都能找到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困难。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我们忘记了,我们现在也进入退休高峰期,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退休,从1962年到1964、1965年这三年出生的人口最多,都是到60或者马上到60,所以从今年开始,未来的两三年里,是一个退休高峰期,让出来的位置恐怕会比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的人数还要多,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就业是不用担心的。
另一方面,年轻人一开始离开大学的时候,他有一个心理适应期,一般人觉得我读了大学,特别是读了本科之后,想找一个比较好的白领的工作,恨不得能够完全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工资又高,老板不要来管我,灵活的这种工作,方方面面又都有保障。出了校门要调整预期,三年之后你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找到了工作,哪怕上的是不太好的大学,但是你的大学教育仍然是有用的,刚才汤敏老师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出现了很多灵活就业,我还想补充一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老百姓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生活的多样性,这个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在创造很多的需求,那么这些需求需要一个大学教育才能给你提供,比如说你到上海街头看一看,会出现一些非常小众的小店,卖一些创意的小的艺术品,小的家居,那这样的一些灵活就业,是带有很强的创意性质的,我觉得年轻人去尝试,去做这些事情应该是可以实现年轻人那种理想的就业状态的。我们现在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这种灵活就业在家办公变的越来越容易,所以事实上我并不是很担心这个所谓的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王文:刚才三位老师从GDP增长目标,从内外部环境,从对企业的政策到内需投资为大家展示了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和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的要点。我感觉到网友朋友非常活跃,小C你能不能提几个网友朋友们所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小C:有网友问,我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比较关注收入的增长,现在国家也提倡我们要共同富裕,提高个税免征点有可能吗?各位老师如何看待的?
王文:这个很有意思,人大代表还说把免税点提高一万,要不我们从姚洋老师开始说,我觉得您对这个观点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姚洋: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收入当然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提高个税起征点,特别提高到一万块钱我是持有反对意见的,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税收是基本,大部分是依赖于企业来交,个人交的税占比是比较低。如果我没记错,个税一年大概是1.5万亿左右,因为我们国家的税收体制是从计划经济过来,计划经济主要是靠企业来交税,我们一直延续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企业为国家,为老百姓已经做出来了巨大的贡献,事实上我们刚才也讨论了很多,就是我们要保就业,保增长,企业的税费应该降下来这样的,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原因,目前按照我们的起征点,每个月5000元收入来计算,按照我们税务总局给出来的数字,比如说工作人口里面只有15%的人在交税,我估计如果我们把起征点提高到一万块钱,交税的人恐怕不会占到工作人口的5%,这个交税的人就太少了。可以看到,我们国家还是以中低收入人群是为主,那么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要让中低人群的收入提升上去,让更多人群月收入能够超过5000块钱,大家都养成交税的习惯,同时我们也享受我们纳税收带来的公共品服务,这样我们的财政才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刘元春:税收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的确也面临着一个税收大户转型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在整个需求体系里面来看待它。作为我们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各种主体的义务和权利,也是作为我们享受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那么增收个税的基本原理就确定了。我们知道公民进行纳税是一个最基本的义务,那么这个纳税的免征点决定于什么?实际上它决定于我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它的基本点,也就是说它的平均值以及它相对的分布。那么基于我们目前的这个平均值可能会看到,我们一个月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基本上就在3000多块钱。那么刚才如果算一种,就是说这一个分布群来看,刚才姚洋老师谈到了,15%以上的人可能在这一个月收入超过了这一个10%,那么这里面就会出现很重要的不均衡。这个不均衡我们公民所享受的这种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在我们税制设计上面它要有所体现,也就是我们讲的公平问题,这个要体现。
对于我们居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免税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途径在几个方面,比如说第一个途径是宏观经济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进程来讲,宏观经济的稳定是对于低收入,保证的最重要的一个,也就是积极收入政策的最核心的来源。大家看到这几年,在疫情严峻,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世界上前1%的富人人群财富反而提升30%,当然穷人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因此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经济稳定对于穷人来讲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很重要是再分配体系,再分配体系不仅仅是免税问题,更重要的是补贴的问题,目前大家会看到,对于社会保险系统,社会安全这一块提升,我们对于中等人群提升服务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前几年对五险一金的交达,对于居民收入的扩张做了很多的思考和考量,但是这个思考和考量很重要的工具箱和它的这一个贯穿性,最后发现五险一金的减少,上交的幅度可能没有传递到一般的居民和工薪阶层上面,这里面实际上有我们一些新的政策,空间来进行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去年四季度,国家所出台的居民收入里面,转移支付的增长是最低的,只有百分之五点几,远远低于我们平均收入增长幅度,因此我感觉在未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这个力度,加大一些包括安全网系统构建的转移支付的强度,而不是简单地出一些新政策,也就是说我们的工具箱都在使,但是量不够,从而导致我们居民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获得感不强,所以这的确是可能我们未来扩消费,扩内需里面需要一个重点的改革,但是这在短期里面很难改变。
王文:这个免征点的提升,只不过是其中一招,如何提升这个居民的收入实际的获得感,还有很多综合性、立体性、各种各样的工具上的普惠。
延伸阅读
任泽平:俄乌局势影响全球与中国经济的“六大渠道”、“五大方面”和“三大前景”
丁爽:充足政策支撑下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目标,但政策实施效果关键在于执行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能源供给、金融冲击与中国应对
刘元春:超越“情绪性判断”,用战争经济学分析框架研判俄罗斯经济变化走势
陈彦斌等万字长文深度解析: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应对“三重压力”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三重压力”困扰宏观,“结构改革”亟待突围
鄂志寰:三大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形成挑战,实现全年GDP增长目标需宏观政策支撑